基因編輯風暴之后:個人命運與人類的未來
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是有條件開放,還是應當禁止?
撰文 | 葉水送
責編 | 陳曉雪
● ● ●
在“基因編輯嬰兒事件”出現(xiàn)以前,他是頭頂光環(huán)、年輕有為的科學家和企業(yè)家。如今這一切都化為烏有,該事件讓他聲名狼藉,并且有可能招來嚴厲的處罰。
沉寂了近兩個月后,1月21日,新華社公布了廣東省“基因編輯嬰兒事件”調(diào)查組對事件的初步調(diào)查結(jié)果:該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為追逐個人名利,自籌資金,蓄意逃避監(jiān)管,私自組織有關(guān)人員,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。
隨后,國家科技部、衛(wèi)健委都在第一時間回應“基因編輯嬰兒事件”調(diào)查結(jié)果。
南方科技大學的聲明
南方科技大學也采取了行動,發(fā)布關(guān)于“基因編輯嬰兒事件”的最新公開聲明。結(jié)果是,事件當事人被解除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勞動合同關(guān)系,在校內(nèi)一切教學科研活動被終止。
此次調(diào)查并不是最后的結(jié)果,而是對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初步定性和處罰,這位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有無受到進一步的限制目前不得而知。不過,他在1月20日晚間還向筆者發(fā)來信息,此前他也陸陸續(xù)續(xù)發(fā)過來一些信息,一方面說明事件當事人相對比較自由,另一方面也說明他非常關(guān)注國內(nèi)外對此次事件的看法。
基因編輯嬰兒事件,恐已成為這位教授個人科研生涯的分水嶺,兩個嬰兒的命運也未為可知。同時,該事件猶如一枚炸彈,投向如火如荼的基因編輯研究,基因編輯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。這一事件會成為基因編輯的拐點嗎?基因編輯未來是否要應用于人類生殖細胞,是有條件開放,還是永遠禁止?學界的討論仍在繼續(xù),相關(guān)的監(jiān)管也有待跟上。
到底做了哪些“不法”行為
教授不僅失去了教職,調(diào)查公布的初步結(jié)果顯示,他還可能會面臨進一步的處罰,這是因為“涉及偽造倫理審查書、頂替志愿者驗血”等“不法”行為。這些行為將會受到哪些處罰,目前還不得而知,有關(guān)部門正在進一步調(diào)查。
此次公布的結(jié)果,調(diào)查組還原了整個事件的大致過程,如下為新華社的介紹:
香港峰會結(jié)束后,他置身何處
香港峰會上,這位風暴中心的人物做完報告后,幾乎是一夜之間從公眾眼前消失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,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。
直到2018年12月28日,《紐約時報》的一篇報道揭曉了這位當事人的現(xiàn)狀。《紐約時報》素來以調(diào)查著稱,在長時間跟蹤后,他們拍攝到了他站在南方科技大學一所公寓的陽臺上,并稱其已遭軟禁。
隨后的一段時間,該信息雖然未被中文媒體廣泛報道,但當事人出現(xiàn)在陽臺上的照片在科學圈廣泛流傳。2019年1月7日,英國《每日電訊》更是以驚悚的標題刊文稱,他可能會面臨死刑的指控。
1月9日,STAT刊載相關(guān)報道對上述說法予以回應。這篇文章寫到,該教授在給國外兩位前同事的郵件中表示,他并沒有遭到軟禁,也沒有面臨死刑指控,“實際上在這里一切很正?!?。他在郵件中告訴斯坦福大學神經(jīng)生物學家及倫理學家William Hurlbut,他居住在深圳南科大的一所公寓里,同有關(guān)方面達成了“雙向協(xié)定”(mutual agreement),仍能自由進出公寓,可以去健身房、戶外行走,并且能夠接待妻子的來訪以及去商店買東西等。
至于為何公寓房間外圍有防護柵欄,《紐約時報》的報道稱,此舉是為了防止這位當事人逃跑,而STAT的這篇文章則稱,它只是兒童的防護欄,這篇報道還稱,上文的兩位前同事在跟該教授電話聯(lián)系時,也曾聽到了兒童的聲音。
Hurlbut表示,“我并不擔心他的狀況,他并沒有向我表示他正在遭受監(jiān)禁,相反他覺得‘他們’是在保護他,因為他收到了一些恐嚇郵件,如果外出可能會有危險,并容易被攻擊?!?/p>
事實上,這位制造出驚天新聞的當事人最近也不時跟《知識分子》有“信息”交流。他非常關(guān)注國內(nèi)外對胚胎基因編輯的看法,但對于《知識分子》的問題,均未予以應答,交流僅限于國外報道等相關(guān)信息的發(fā)送。
目前,我們還不清楚當事人是否受到此次調(diào)查組公布結(jié)果的影響,是否因此受到了進一步的限制或處罰。
輿論沉寂后,學界討論遠未結(jié)束
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在去年11月底一經(jīng)曝光,其傳播熱度不亞于普通公眾對“D&G‘辱華’風波”的激烈討論。隨著當事人的“消失”,大眾媒體的熱情才逐漸散去。但該事件在全球科學界引起的漣漪才剛剛開始。
國內(nèi)外學術(shù)團體、科研管理機構(gòu)以及頂尖學術(shù)雜志,無一不在關(guān)注該事件的發(fā)展,國際頂尖學術(shù)期刊不時發(fā)表相關(guān)學者對待此次事件的觀點。
1月16日,美國《新英格蘭醫(yī)學期刊》刊發(fā)了哈佛大學醫(yī)學院院長George Daley等人的文章“After the Storm — A Responsible Path for Genome Editing”(可譯為:風暴之后——負責任的基因組編輯之路)。這篇文章認為,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由于會帶來遺傳性突變從而備受關(guān)注,當下無論是技術(shù)還是倫理都沒有準備好。不過,他們認為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未來是能夠為罕見病患者帶來福祉,并且可能是他們的唯一選擇。
Daley等人也認同產(chǎn)前胚胎遺傳篩查能夠減少患病胚胎的植入,從而避免攜帶有疾病患兒的出生,但移植前基因診斷(PGD)對單基因疾病的預防有效率僅為20%左右。在部分遺傳疾病中,如果對另外一部分(50%的胚胎)可用、但攜帶疾病的胚胎進行基因編輯,理論上胚胎產(chǎn)前移植的成功率將會翻倍。
他們還認為,在未來如果基因編輯被證明是安全的,并已獲得公眾廣泛支持,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是可被用來治療遺傳性疾病。
不過,生物學家、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并不認同這種觀點。他表示,哈佛醫(yī)學院院長等人認為體外受精成功率低,所以選擇胚胎的方法不行,而應該進行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,這種說法并不成立?!八腥祟惿臣毎蚓庉嫸夹柰ㄟ^體外受精,基因編輯本身并不提高體外受精成功率?;蚓庉嫾覲GD兩個步驟的成功率只能低于PGD,不可能高于PGD。這是簡單的事實。”饒毅批評道。他還特別質(zhì)疑該學者在完全沒有發(fā)表過基因編輯方面一篇論文的情況下,居然應邀在國際大會發(fā)言。他指出這樣非常有違國際常規(guī),應該問問哪位主持人這樣做,為什么這樣做。
去年12月初,《知識分子》 曾致信14位大會組委會成員,詢問組委會為何會邀請這位學者參加峰會并做報告,以及邀請人是誰,得到了美國科學院新聞與公共信息辦公室執(zhí)行主任William Kearney的郵件回復。Kearney稱,他受大會組委會委托來回應。“(2018年的)早些時候我們意識到當事人對胚胎基因組編輯的基礎研究,以及他在美國會議上關(guān)于這一主題的演講和講座。正如對所有報告人所做的那樣,委員會討論了他是否為一個好的發(fā)言人,并同意邀請他?!?Kearney在那封郵件中寫道。
1月13日,美國國家科學院還公布了第二屆全球基因編輯峰會簡報(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-in Brief),對此次令全球矚目的峰會進行了總結(jié)。此次報告重申了“基因編輯嬰兒事件”的“不負責任”,并認為這是“(中國)科研群體自我監(jiān)管的失敗”。
簡報還重申了大會組委會此前對這一事件不知情,組委會之所以邀請這位學者是因為他早前在基因組編輯上的工作(based upon his earlier work on genome editing)。事實上,在香港峰會前,當事人在基因組編輯領(lǐng)域鮮有公開發(fā)表的科研工作,一直從事基因測序方面的工作,因此組委會的這一說法并無從考證。
簡報稱,直到會議開始的前一天,大會組委會通過媒體的報道才知道這位學者已通過基因編輯技術(shù)修飾了人類胚胎,并導致兩名嬰兒的出生。然后組委會出于對其他演講嘉賓的尊重,將其單獨安排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匯報。
此次簡報表達的核心觀點同Daley等人發(fā)表在《新英格蘭醫(yī)學雜志》的觀點一致,強調(diào)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還未到時候,但仍有臨床價值,只有在充分地考慮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利與弊,才允許進行編輯。簡報還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轉(zhuǎn)化之路:制定一個廣為接受的臨床研究標準,包括基因組編輯指導性文件的制定,臨床前證據(jù)以及基因編輯精準度的標準制定等。
饒毅教授評論該報告“了無新意”,他同時認為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臨床價值非常有限?!皩τ谶z傳疾病來說,絕大多數(shù)無需生殖細胞基因編輯,而是通過選擇自然產(chǎn)生的受精卵就可以做到?;蚓庉嬋祟惿臣毎哂小畠傻鸵桓摺奶攸c:醫(yī)學必要性低、技術(shù)可控性低、群體危害性高。”饒毅強調(diào),這道閘門一旦開啟,巨大的安全風險會隨之而至,“一旦允許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,就難以限定可以編輯什么基因、編輯多少基因、由誰編輯基因等”。
曾在多家跨國藥企負責臨床腫瘤藥物開發(fā)精準醫(yī)學工作的陳達維博士也認為,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并無臨床價值,反而增加了胚胎發(fā)育的風險。他此前在《知識分子》撰文稱,人類基因池中的遺傳病基因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夠主動或隨機地出現(xiàn)在由體外受精(IVF)形成的胚胎的基因池中成為有可能被編輯的候選基因,而大部分遺傳病基因或生殖細胞生成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突變基因,在人類的生育實踐中不會在體外胚胎中出現(xiàn)而有被編輯的可能?!熬庉嬤z傳病基因序列不僅費時費力,而且還會增加胚胎發(fā)育的風險?!标愡_維寫道。
參考資料:
1. Chinese Scientist Who Claimed to Make Genetically Edited Babies Is Kept Under Guard. The New York Times.
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18/12/28/world/asia/he-jiankui-china-scientist-gene-editing.html
2. Chinese scientist who genetically edited babies under armed guard amid fears he could face death penalty. The Telegraph.
https://www.telegraph.co.uk/science/2019/01/07/chinese-scientist-genetically-edited-babies-armed-guard-amid/
3. ‘CRISPR babies’ scientist: ‘I’m actually doing quite well’. STAT.
https://www.statnews.com/2019/01/09/crispr-babies-scientist-im-actually-doing-quite-well/
4. Daley GQ et al. After the Storm — A Responsible Path for Genome Editing. NEJM. 2019.DOI:10.1056/NEJMp1900504.
6. 陳達維.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是否有臨床價值? | 觀點. 知識分子.
掃描上圖二維碼,搶鮮欣賞《美的進化》
制版編輯 | 皮皮魚
更多精彩文章:
▼▼▼點擊“閱讀原文”,搶鮮欣賞《美的進化》。